English

漫话网络小说

1999-08-11 来源:光明日报 刘在平 我有话说

网上浏览犹如踏上一块新大陆,“网络小说”是这块土地上萌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阅读网络小说,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”。既领受新颖刺激,又略嫌生猛粗糙。客观地说,其另辟蹊径、再树新帜的积极意义是主要的。网络小说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科技进步、传播手段的嬗变,对文学发展空间的拓宽。而且不可否认的是,它对传统的创作模式和美学原则有一定冲击,也调动了人们新的审美情趣。

组织素材、构思情节、塑造人物、提炼生活……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模式化、经验化的原则、技巧,在网络小说那儿大有“秀才遇着兵”的尴尬。网络小说的作者用未加工的文字“原料”,直接挪移未经加工的生活“原料”,省略或故意摒弃了文学修炼之功、精雕细琢之术。如果说文字出版的小说是经过煎炒烹炸的美味佳肴,这里就是凉拌冷荤,甚至是生菜生吃,“生吞活剥”。如果说以往的小说是耕耘稼穑、侍弄桑田,这里就是“采集经济”或原始的“刀耕火种”。

以往的小说无论发表在哪儿,总要占用“版面”或“印张”,影视作品总要占用“播出段位”或“放映场所”,读者和观众是走进“餐馆”就餐;而网络小说让你海边尝海鲜、果园摘苹果、瓜地啃西瓜,反正我在网上,看不看由你。占用网上空间没有那么多的制约和条件,不占白不占,占了也白占;用不着达到一定水平、符合一定标准、通过一定筛选。写了就能“发表”,边写边“发表”,没有“择优录取”、“优胜劣汰”那一说。可以是白描,是底片,是直抒胸臆,是宣泄,是“现炒现卖”,是“原形毕露”。规范的束缚、价值的训诫、功利的诱惑,对它无异于“隔靴搔痒”。我不要稿费也不要著作权,你读我的大作也不必进图书馆、阅览室,不必办证、花钱。试问:哪一块文学“阵地”可以如此出入自由、畅通无阻?

编辑是一定文学阵地的守护者,也是一定作者的守望者,其直接的把关、筛选、加工、润色的职能和间接的导向、监督、裁判等功能,在网络小说面前一概被谢绝、罢免。于是所谓写作心态、思维角度、艺术手法、语言特色等等,其必要性失去了一种重要依托。

网络空间的提供并不是网络小说探索与争取的结果,而是她对空间成果的“遭遇”和享用,因而她也获得了得天独厚的“先天”性特色。如自由发挥、个性张扬;对生活真实的直接挪移,避开虚构,天然质朴;直观印象和直观感受相结合,打破了体裁疆界而随意融汇;生活语言可能被直接“破格”提拔为“文学语言”,展露出大众化和口语化;她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或满足了大众通俗易懂、朴实无华的审美风尚。同时,社会变革与市场经济拓展了素材范围、拉动了生活弹性,当“业内”作家需要一个转轨、捕捉、洞察过程的时候,网络作者从原位出动,其敏感迅捷和直接了当,确有异军突起之势。专业化了的作家体会读者而设身处地,是一种略带艰涩的“角色置换”;而本来就是读者的网民充当作者是易如反掌的“摇身一变”。于是,文学活动开始打破以往正规军为主的阵地战,出现了民兵、预备役、“人自为战”的游击战;运动战,也不乏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的地道战、麻雀战。大众化写作或文学大众化,遇到了现实的环境和宽阔的土壤,从而在文化多元化的躁动中孕育着新的生机。

网络小说对网络空间只是分享,而并非独占。“业内作家及经典文学上网亦成趋势。作家上网完全可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而如虎添翼。所以,网络小说的独辟蹊径与异军突起,是文化多元化中的一支生力军,是文学景观中新添的芳园,但她与文学“正规军”的分野不可能、也不必要形成挤压空间的较量和一争高下的抗衡;更不可能、也不应当是争霸文坛的势不两立。事实上,谁也不可能取代谁。你可以巨树参天,我可以灌木葱茏;你可以花团锦簇,我可以淡姿轻摇;你可以典雅华贵,我可以朴实清新,如此“面向未来”,才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多样化和多层次,才符合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。与经典文学的互补交流、相得益彰,多元并举、相映生辉,是网络小说的正确取向,也是其走向成熟与繁荣的最佳选择。

网络小说在“生产方式”上也呈现出变革的姿态,突出表现在“接力”创作。一个作者开了头,第二、第三、第四……个作者接着续写。这既不是“头脑风暴”的灵感撞击,也不同于创作班子的分工合作;前面没有给后面任何交待,后面完全按照接到的“暗示”展开联想。扑朔迷离中的逻辑流淌,超越了“意识流”,闪换着“蒙太奇”,一番“接力”下来,在偶然与暗合中,跃动着一种不言而喻、意会传递的信息链条。这在无意中发掘了天趣,耦合了“超其象外,得其环中”、“信笔挥洒,自然有致”的东方古典美学意境。当然,有的浑然一体,有的支离破碎;有的“锦上添花”,有的“狗尾续貂”。但这种从“方式”本身绽出的情趣、从“过程”本身弹出的玄妙,是对“创作是个人独特思维”这一悠久传统的冲击。对其前景和价值,我们完全可以在肯定其积极因素的基点上拭目以待。

评论界对网络小说的关注已涉及一些理论问题,这里笔者陈述一点自己的看法。第一,关于大众化。大众化趋势反映了社会变革中大众对文学的需求与参与,也反映了文学社会基础的扩展。网络小说在素材、风格、作者及读者群体等方面对文学大众化有推动和催化作用。但大众化应纳入多元化发展的总体演进中,没有必要在肯定大众化的同时提出所谓反对“贵族化”,也没有必要将大众化提升为代表未来的唯一方向。事实上,文学上的“精神意识”极为重要,“业内”作家中佼佼者的艰难探索和珍贵成果很可能转化为民族文化的瑰宝,制造“大众化”与“贵族化”的对立是有害的。我们太需要名家名作了,以致于我们同样企盼未来小说阵容中有“贵族化”的名家脱颖而出。第二,关于平面化。平面化与大众化根本不是一个概念,将两者人为地结盟、实行“吴蜀抗曹”以反对“贵族化”,是不明智的。平面化主张文学思想性、终极价值追求以及社会意义的淡化和消解,这种取向是很值得商榷的。对已然在创作实践中出现的平面倾向不必挞伐,应观察其以自身因素在多元化格局中的立足和定位。但可以肯定,以网络小说的出现及其某种优势而断定平面化代表未来方向,是没有道理的,还是多元化更好些。第三,关于真实性。网络小说以“虚拟的真实”见长,并将“虚拟的真实”和“生活的真实(现实的真实)”直接联盟,这本无可厚非。但“艺术的真实”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为人类文明史所证实,而且正具有无限生机,决不是什么“陈旧落伍”、“死而不僵”。网络小说不仅不应当与之对立,反而应当从中汲取极多的营养,如果以“真实性”为资本而采取独霸和取代的姿态,决不是“人间正道”。我们的一些评论者或研究者,应力戒激进和浮躁,因为那只能帮了网络小说的倒忙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